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医院协会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0591-87849269、87810601 微信公众号:fjsyyxhmsc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承党主任荣膺“全国医德标兵”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6-03-11 点击数: 3122次

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评选日前揭晓,我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承党教授荣膺“全国医德标兵”荣誉称号,成为全国90名“医德标兵”中的一员。据了解,全国医德标兵每两年评选一次,此次评选,全省共有3人获奖,王承党教授是我省省属医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疗专家。
  王承党主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二十余年来,始终未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神圣誓言。他诚于品德,精于专业;勇于探索、融于同道;言传身教,桃李满园。求诊的患者来自八闽大地及周边省份,他视病人如亲人,对患者极端负责,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赢得了来自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希望全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全国医德标兵为榜样,学习他们救死扶伤、造福社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淡泊名利、廉洁行医的优良职业风范,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做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

院工会


医道万千德为重
——“全国医德标兵”荣誉获得者王承党主任医师事迹简介

  如今在中国,医患关系已紧张了许多年。尽管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方干预,也丝毫看不到明显缓解的迹象,但医疗行业仍然一直在努力改善服务品质、提高医疗质量,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以守护千千万万民众的健康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承党教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呼唤对医护人员信仰回归,期盼医德重塑的今天,让我们通过几段文字,对他的感人事迹作个简介。

“很全的医学人才”

  不忘初心,执着追求,20多年坚守临床一线,对炎症性肠病的精确诊断和消化道疑难危重症独到的处置能力,让他成为了患者眼中“很全的医学人才”,受到同行和患者的赞誉。
  王承党医生出生在福建省东北部古田县。古田是千年古县,因朱熹流寓而称为“先贤过化之乡”。因受家乡文化熏陶,王承党从小立志成为负得起责任,担得起使命,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踏进医学校门以后,成为“良医”就是王承党的梦想:如秦之扁鹊、汉之华佗、唐之孙思邈,悬壶济世,救万人于苦难。199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作为“文革”之后福建省第一位医学博士走上了消化内科医师岗位。从此,他更是把成为患者心目中的“良医”作为自己努力方向。
  近20年来,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一路走来,王承党始终未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神圣誓言。他秉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 对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医德高尚,心系患者,屡次以身试药,只为了给患者更正确的指导,提高药物疗效;他曾对镜自插胃管,只为了亲身体验患者插胃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感受,研究掌握更合适的方法,将患者的不适降到最低;他坚持“以人为本,患者第一”,深受患者好评和爱戴,特别是炎症性肠病的独到见解,受到同行和患者的赞誉。
王承党医生在工作中常常为患者着想,充分利用原有的检查资料,尽可能避免重复检查。有一位临近退休的教授,没有胃癌家族史,老是担心“自己的胃会癌变”,每年检查2次胃镜,总共有20多张胃镜报告单。有一次,他找到王承党医生看诊,仍然要求胃镜检查,“因为复查胃镜的时间到了”。王医生认真询问了病史、体检,对比了20多张胃镜报告和病理报告,很明确告诉他:“你的胃不会癌变!”,患者惊讶了许久才说:“王医生,这是真的吗?十多年来没有医生这么跟我说过,总是说随访观察、随访观察”。科学的判断、敢于担当的诊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现在这位患者依然健在。
  王承党医生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又尽可能价廉的诊疗方案。在认真细致的病史询问、综合分析、耐心解释之后,才会开处方。他开处方一般都比较简单,有时只有1种药物,有时甚至什么药都不开,只交代注意事项,但却往往收效明显。一位高三毕业班的男生,整天肠鸣、矢气,严重影响学习,在当地医院做了不少检查、也服了不少药物,都没有效果。经过王承党医生分析后认为,这位学生的症状是“喝牛奶”引起的,停牛奶后症状很快会消失。患者和家属将信将疑,但是“因为是王医生说的,所以就暂时不喝牛奶了”,很快就没有症状了!这就是“无字处方”的魔力,但是充满了科学和智慧!

“很有道德的医生”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统医德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信念;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他把这些传统医德作为规范自我、鞭策奋进的动力,也让他成为了广大患者心目中新时代好医生的“标准形象”。
  一、诚于品德:视患者如至亲
  
从医20多年来,王承党医生始终把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作为自己恪守的道德准则。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省内外前来求诊的患者日益增多,他每周安排3次专家门诊,1次特诊门诊,但每次他的门诊号总是提早被预约一空。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如果约不上号他都会给加个临时号,等到下班时加班看诊,免除了患者来回奔波之苦,但他自己延迟1-2个小时下班,这几乎是常态了。
  王承党医生口袋里常常有两种便民卡片。
  其中一张是“医患联系卡”,卡片上列出了门诊的挂号方式、联系方式, 背面是备受患者喜欢的“日常饮食指导”。 
  
  另一张卡片是“长者就医优待卡”,这张卡片是高龄、或者行动不便患者首次就诊时免费发放给他们的,当他们复诊时,可以提前看诊,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被其他患者反对,反而获得广泛的好评,诊室里充满了爱心,提倡了“尊老”的社会风尚,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有一次,一位来自三明市的患者兴冲冲地进入王承党医生的诊室,往他的口袋里塞了2张百元大钞,正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时候,那位患者说:“3个月前,我来福州找王医生看病,买完药,回家的路费就不够了,王医生知道后说药先买,路费他帮助垫上,以后有机会再还,病好了不还也没关系。这次出差,特意来还钱,顺便再看看王医生”。这种情况不常有,但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会遇上一些暂时有困难的患者,当他们少一些现金的时候,王承党医生常会掏钱给患者,免得他们来回奔波。2004年王承党被评为“福建省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二、精于专业:掌握过硬的本领
  作为医生,王承党时刻要求自己不仅要“诚于品德”,更要“精于专业”。一个医生只有过硬的本领、过硬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他总是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专研业务,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努力拓展知识面;他工作责任心强,作风严谨,具有全面、较扎实的消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新理论、新进展,特别对炎症性肠病和消化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处置能力,受到同行和患者的赞誉,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及周边省市,甚至东北省市的患者。
  一位14岁男孩在家里摔倒骨折,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外科治疗3个月,骨折愈合不良,拟再次手术,术前查血液生化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有的医生认为这是药物引起的,不影响手术。患儿转我院后,请王承党医生会诊,他认为14岁男的骨折应该属于病理性骨折,转氨酶升高和骨折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两个表现,因此,重点需要考虑“肝豆状核变性”,最后患儿获得明确诊断、并得到及时治疗。
  一位20多岁的男性,之前曾因“右侧肺大泡、气胸”住院,B超检查发现“肝多发小囊肿”,此次因为“急性胰腺炎”再次住院,CT检查发现“胰头部位小囊肿”。王承党医生查房时并非只关注“急性胰腺炎”,而是将“肺大泡-肝囊肿-胰腺囊肿”串联起来考虑,提出他自己独特的看法,最后这个患者经基因检测存在“类胰蛋白酶基因突变、整体移位”,导致类胰蛋白酶-α抗胰蛋白酶失衡,这种基因异常是非常罕见的,全球范围内报道的病例都屈指可数,目前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王承党医生具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和思考,临床思维独特,他对每个患者的全身情况常常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他不仅专业的病看得很好,不是他专业的也能说得很到位”——这是广大患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同行对他的认可。

“很称职的科主任”

  敢于管理,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己任;勇于探索,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他的带领下,医院消化内科年门诊病人数从2万上升到14万人次,住院病人保持五年平均增长14%以上,全科上下形成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赢得福州市“五一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他自己则成为了科室同仁心目中的“管家”。
  一、科学管理,追求卓越

  1、加强医德教育
  在全社会渴望和谐医患关系的情况下,作为科主任,他理性分析社会改革、经济转型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等大环境所带来的客观因素,分析行业内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适应,结合现代医疗实践和人文思想,形成既有优良传统思想、又有显著时代特征的职业规范和医德准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下了全年无差错和全年“零投诉”的佳绩,赢得福州市“五一先锋岗”荣誉。
  2、加强团队建设
  爱院如家、以科室为家,待病人如亲人,待同事如家人。坚守临床第一线,练就了精湛技艺和果敢作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信“医道万千德为重,医海无涯爱作舟”。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如此种种,不仅感动了很多患者,也带动了科室的同仁,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3、加强业务学习
  在全省率先举办消化研究室沙龙:在导师讲座部分涵盖科研设计、论文书写、文献搜索与利用、如何审稿、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生的高要求、医患沟通技巧、研究生在医院中的工作定位、人生观与人生、常用礼仪和商务礼仪……在学生主讲部分包含病例分享(重点临床思维)、病例讨论(重点对某种疾病的认识)、中文论著解读、外文原版论著分享、指南解读(要求带文献综述)、临床经验分享、科研经验分享、社会医疗体验……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素质效果;坚持定期查房、定期业务学习和疑难病历讨论,每年举办附一消化研究生论坛等促进科室业务水平逐年提高。
  4、加强学术交流
  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炎症性肠病新进展学习班》,邀请大量的国内知名专家加盟;举办网络讲座:《克罗恩病—充满挑战、古老而现代的疾病》(面向省内和华东地区)、《小肠出血的诊治新进展》(面向全国),努力为同行搭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新平台。
  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1、勇于探索
  作为消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他兼任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福建省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领衔附一消化内科,认真按照医院部署,重视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首创福建消化病研究沙龙和研究生讲坛,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呕心沥血,建立起省内最早的消化系统炎性肠病专业组。他关注躯体疾病,更洞察病患的成长环境、思维过程及情感反应,对消化系统疑难重症有独到认识;对临床疑难棘手问题,大胆设想,仔细求证,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疑点,特别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做出贡献。医海泛舟近20 年,著书甚丰,已发表研究论著100多篇、主编专著3本、参编专著15本,3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融于同道
  加强学科建设,有计划选送人员外出进修、深造,选派研究生到北京协和等国内同行研究室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领衔筹建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为提高内镜技术水平和培养专门人才作出突出贡献;应邀参加省内外会诊,有胆有识,不吐不快,但又做到同行不相轻,尊重同行,精求医理,博采众长,“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其良好医德,赢得了广大同行信任和尊重。
  三、言传身教,桃李满园
  
作为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开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乐意听、听的进、并能化为实际行动;他教学态度认真, 课前准备认真细致,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进行反复思考论证,以通俗易懂、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讲解,力求学生能够听得进、记得牢;在授课中能够重理论联系实际, 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注重教学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他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以自身为榜样、以临床实际案例为教材,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他强烈呼吁学生“放下手机,关掉微信、关掉QQ,回归书本,做一个善于思考、有思想的高素质学子!” 先后为学生举办:《临床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细节决定胜败》、《医学临床思维训练》、《在实习中,学习沟通》、《共享-服务质量》、《医师的职责》等系列讲座,深受学生的好评。已经培养研究生58名,深受学生、规培生和进修生的好评,先后荣获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2010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友情链接

协会信箱| 举报投诉| 法律声明| 入会指导| 入会登记